“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工会共建立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5486家、配备劳动法律监督员9536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体系,实现了工人权益保护全覆盖。”9月23日,市总工会副主席周彩枫在南通召开的全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说,盐城市总工会聚焦工会主责主业,不断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设触角向乡镇(街道、园区)、私营小微企业和新业态就业群体延伸,全力当好百万工人的权益“保护神”。
多措并举,强基固本蓄“内力”。市总工会始终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压舱石”,明确要求工会组建时,同步建立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同时,建立监督专家库,从人社、司法行政、应急管理等部门,以及律师协会、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单位,聘请67名专家、学者、律师组成劳动法律监督服务团队,定期参加监督评估服务。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着力提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共组织相关培训班152场,培训监督员9000多人次。此外,市总工会加强与人社、应急管理、信访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保障监察等情况进行会商研判,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文件和应对措施。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涉及职工人数较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劳动争议,联合处置、综合施策、及时化解。
聚焦重点,提质增效聚“合力”。市总工会成立职工队伍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方案。抽调部分市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专家库成员参加排查化解工作,建立排查化解工作“周报”“月报”“季报”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综合运用监督、协商、调解、援助等手段及时处置,将风险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去年以来,累计排查企业8177家,化解各类劳动争议矛盾纠纷478件。
同时,对职工人数多、经营不稳定、劳动强度大、劳动关系矛盾多的企业,专题开展监督评估服务。建立包含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保障、规章制度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13类50项问题的监督评估指标体系,为各级工会开展“法治体检”提供操作指南。今年以来,共为6756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497份、建议书171份,大量的劳动争议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化解。
此外,对在专项排查、“法治体检”中发现的共性、普遍性的劳动用工以及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劳资双方法治意识,源头防范劳动争议的发生。持续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五一”劳动法治宣传服务月活动、“12·4”宪法宣传周等活动,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500多场法治宣传活动,67万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参与其中,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加强衔接,放大成果增“活力”。对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是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就及时把问题向上一级工会、向地方党委政府、向立法机关反映,并提出工会的建议主张,从源头上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去年以来,共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32条,其中被采纳17条。如果是企业规章制度方面的原因,就指导、督促企业按照法定的民主程序,及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
同时,积极推进网上平台大数据建设。结合“江苏工会服务一张网”,探索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网上平台建设,为企业网上申请劳动法律监督评估服务提供便利,让职工群众能在网上便捷反映利益诉求。并推动工会与人社、公安、社保、商务、信访、统计等部门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对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社保缴纳、矛盾诉求等信息,进行一站式共享、会商、研判,为更好地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对在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注重通过协商、调解等相对比较柔性平和的方式去处理。通过监督、协商、调解等手段仍无法解决的劳动争议,及时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通过仲裁、诉讼等司法途径去维权。去年以来,市总工会积极推行在企业相对集中、职工人数较多的区域设立“工会+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由工会派驻调解员与法院指派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劳动争议案件诉前、诉中调解和判后释法答疑工作。目前,市县已建立运行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9个,化解劳动争议案件200多件。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与诉调对接工作室、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站),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体化、一站式劳动争议化解体系。